野史百科-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

热门搜索: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位置:首页  »  野史解密  »  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日期:2023-03-28 11:45热度:加载中...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中国历史上,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曾对华夏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。五代时期,中原王朝在与契丹的交战过程中互有胜负;然而自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,中原王朝便逐渐落于下风;五代里,后唐与后晋都被契丹所灭。到了后周时期,契丹人再次大举南侵,幸亏柴世宗在高平之战中获得胜利,否则中原王朝将遭遇第三次覆辙。北宋统一之后,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,曾多次向契丹用兵,结果都无功而返,只能通过缴纳岁币来实现两国间的和平。

然而,契丹人在与中原王朝的对抗中,并非一开始就占据优势,在中原有名将的时候,它也曾遭遇过耻辱性的惨败,那便是发生在五代前期的幽州之战。公元917年,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率领三十万大军围攻幽州城,当时幽州为晋国所有,而晋国的主力部队已被晋王李存勖抽调到南方,正与后梁展开对峙。在南北腹背受敌的情况之下,晋国已是岌岌可危了。

自古以来,两线作战就是兵家之大忌。曹操在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时,常常担忧刘表或孙策是否会从背后偷袭许昌;而勇猛如关羽者,即使曾威震华夏,一旦孙曹两家形成夹击,他也便兵败如山倒。两线作战似乎是一种难以取胜的绝境,然而在幽州之战中,晋国的统帅与将领间通过“庙算”,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计划,运用绝妙的战略与战术,最终以少胜多,击败契丹军,堪称军事史上的教科书式战例。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五代前期,晋国吞并燕国后夹在梁国与契丹中间,腹背受敌

五代幽州之战的起源

幽州之战的双方分兵是前晋和契丹。五代初期,中原地区陷入战乱,幽州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父子割据,建立起燕国。刘仁恭非常熟悉契丹的虚实,常选将练兵,乘着秋凉时节,越过崇山峻岭去攻击它们,将其境内的野草全部烧尽,导致契丹人无法游牧生存,被迫进献良马给幽州,以此来换取牧地。那时的契丹还很弱小。

之后,刘仁恭忙于跟河东的晋王李克用交战,经常无暇北顾。因此,耶律阿保机趁机统一了契丹诸部,自称为天皇王,不时出兵虏燕国的汉民。当时许多军士苦于刘仁恭父子之残虐,都选择了投靠契丹。其中有一个叫韩延徽的人,特别受到阿保机的赏识,被用为谋主。韩延徽教契丹人修筑城郭、建立牙府、开市贸易,并且积极招拢汉人为己用。契丹因此逐渐强大起来,与燕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逆转。

李克用见契丹实力可观,便积极与阿保机通好,以便夹击刘仁恭。905年,双方成功会盟于云中,互相约定为兄弟。然而不久之后,契丹又称臣于晋国的世仇后梁朱温。因此,李克用在临死之前曾取出三支箭,交给自己的长子李存勖,并对他说:

“一矢讨刘仁恭,汝不先下幽州,河南未可图也。一矢击契丹,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,结为兄弟,誓复唐家社稷,今背约附贼,汝必伐之。一矢灭朱温,汝能成吾志,死无憾矣!”

李存勖继位晋王后,为了实现父亲的遗志,便接连对幽州用兵,终于在913年灭亡燕国,俘虏了刘仁恭父子。幽州因而落入了晋国的手中,由大将周德威驻守这座城池。当时,在幽州以北七百里有一座渝关,道狭处才数尺,四周皆乱山,高峻不可逾越,原本是驻兵把守的绝佳之地。在刘仁恭时期,燕人驻兵于此,每当契丹人来攻,便闭关不出,待其粮尽而退时再出击追剿,因而常常获胜。然而,周德威留守幽州后,他自恃兵强,不肯修守备,导致渝关被契丹人占领了。

为了对抗晋国,南方的吴国又派人去教契丹人怎么用油来燃火,以做攻城之具。阿保机为之大喜,想要立即攻打幽州。他的夫人述律后认为晋王擅长用兵,强攻幽州城未必能获胜,不如先饱掠周围的小城池,使幽州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,然后再一举拿下。阿保机采纳了这个意见,并开始谋划夺取幽州之策。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契丹人觊觎幽州城

面对双线作战,晋军的战略与战术

公元917年,晋国新州裨将卢文进叛逃契丹,于是年三月导引契丹人南下入侵,袭取了新州。幽州守将周德威率兵迎敌,想夺回失地,然而连续进攻了十多天,仍寸功未立。就在此时,阿保机率领三十万大军来支援卢文进,周德威因寡不敌众,只得退守幽州。契丹人乘胜攻城,卢文进教其掘地道,堆土山,昼夜环攻。周德威一边指挥守城,一边派信使向晋王请求支援。

此时,晋王李存勖正率领主力部队与后梁对峙于黄河之上,想要分兵北救,又怕主力部队减少后会被梁国击破,但如果不去救援,幽州必将陷落。忧虑之下,李存勖急忙召集众将来商议对策,其中只有李嗣源、李存审阎宝力主分兵支援。然而,三人的意见又不统一,李存审和阎宝认为单凭幽州城池之固,足以抵御契丹的进攻,援兵到达幽州后,先不要主动出击,因为契丹人行军不带辎重,在粮草耗尽后,他们必然会撤兵,到那时再追击杀敌也不迟。因此,援兵的行军速度可以慢一些。李嗣源则反驳说:“周德威社稷之臣,今幽州朝夕不保,恐变生于中,何暇待虏之衰!”认为应当火速驰援幽州。晋王认可了李嗣源的判断,并说:“昔太宗得一李靖犹可擒颉利,今吾有猛将三人,复何忧哉!”

于是晋王制定战略,立即下达命令:一、主力部队仍投入对梁国的作战中;二、抽调五千名骑兵,由李嗣源做前锋,驰援幽州;三、命李存审率领七万步骑跟进,与李嗣源会师于易州。

就在此时,周德威派人汇报前线战况,说契丹近日所食牛羊已过半,屡次攻城受挫后,阿保机责怪卢文进过于冒进,已经出现了要退兵的迹象。李嗣源知道后,便对诸将说:“敌骑以马上为生,不须营垒,况彼众我寡,所宜衔玫钳马,潜行溪涧,袭其不备也”。制定出隐蔽作战的袭击战术,命长子李从珂带领三千精骑先行,大战一触即发。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晋王李存勖制定南北双线作战的战略

晋军千里驰援幽州,一举击溃契丹

到了七月,幽州城已经被围困一百多天了。当时幽、蓟之间,虏骑遍满山谷,契丹人每抓到汉民,都会将就他们绑在木头上,以此来制造恐怖的氛围。

李嗣源、李存审和阎宝会师于易州后,存审担忧地说:“虏众吾寡,虏多骑,吾多步,若平原相遇,虏以万骑蹂吾阵,吾无遗类矣。”认为中原人多步兵,契丹人善骑兵,如果在平原地区相遇的话,必败无疑;对此,李嗣源也说:“虏无辎重,吾行必载粮食自随,若平原相遇,虏抄吾粮,吾不战自溃矣。”于是,晋军在李嗣源的带领下,绕过平原地区,从山中潜行,开往幽州。他们越过大房岭,距幽州仅六十里时,才被契丹哨骑发现。此时契丹大军在山上退却,晋军在山下沿着河流尾随。每到谷口处,契丹人都派兵阻截,晋军则力战而进。

抵达山口时,契丹摆出万名骑兵来拦阻,晋军见其阵容庞大,军士尽皆失色。为了鼓舞士气,李嗣源便率领百骑驱前,免胄扬鞭,对着契丹人说:“汝无故犯我疆场,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,灭汝种族!”于是,亲自跃马向前,三进敌阵,斩获酋长一人。晋军见主帅得胜,士气为之大振,纷纷向前杀敌,契丹骑兵招架不住,只得退却,晋军得以出山。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李嗣源身先士卒,鼓舞士气

后军主帅李存审急命士兵伐木为鹿角,人各持一枝,快速修成营寨。每当契丹骑兵来攻时,晋人便从寨中发万弩以射之,流矢蔽日,契丹人马死伤塞路。在三十万契丹兵的包围之下,七万晋军竟奇迹般地向前推进,并成功抵达幽州城下,双方摆开阵势,准备决战。

由于契丹人不知道晋国援兵多寡,李存审便命老弱军士拽柴燃草,掀起烟尘,故做疑兵。接着便鼓噪合战,契丹人招架不住,兵败如山倒,席卷其众自北山而逃。晋兵追之,俘斩万计,取得了重大胜利。次日,李嗣源等进入幽州城,与周德威相见,彼此握手流涕。

自始至终,南线的梁国都未对晋王发起重大战役,晋军成功解除了幽州之围,从两线作战的陷境中全身而退。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晋军在幽州保卫战中以少胜多,大败契丹

战例分析:晋军为什么能够打赢幽州之战?

从军事的角度来看,对于幽州之战,晋军犯了许多兵家大忌:

第一、晋军在南北两线同时作战,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,有被夹击攻灭的危险;

第二、晋军从南线抽调兵马去支援北线,战线拉得过长,远距离行军,让敌人能够以逸待劳;

第三、晋军在兵力上处于弱势,契丹三十万兵马已遍布幽州山谷,援军几乎处于孤军深入的境地;

第四、幽州位于华北平原北部,一旦与契丹人的骑兵在平原相遇,晋军必无招架之力;

第五、幽州被围困百日,生死存亡未知,假使一朝陷落,援军不仅会无功而返,而且还可能被歼灭;

综合以上的考量,大部分将领都会选择放弃幽州,以便集中兵力来对付后梁。但是晋王李存勖与李嗣源等将领都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,他们相信李克用的遗言,认为要想进兵河南,必须得先控制住北边的幽州。如果幽州失守了,那么河北地区就会置于契丹人的铁骑之下,使晋国失去立国之本。所以他们力排众议,坚持抽调兵马去驰援,甘愿冒双线作战的风险,此为《孙子兵法》里的“庙算”。而且,晋王知道自己的力量远强于契丹,所以没有临阵畏敌。《新五代史》里就记载说幽州人李严出使后蜀时,曾对蜀主说:“唐(晋)兵布天下,发一镇之众,可以灭虏使无类。”认为晋人英勇善战,后梁尚且招架不住,更何况是契丹呢?所以,晋人的应战决策是十分坚决的。

《孙子兵法》:在腹背受敌之时,军队要怎样做才能够全身而退?

此外,李嗣源等晋军将领有着高超的战术水平,也是决胜的关键因素。

第一、周德威坚守幽州,日杀敌千数,极大消耗了契丹的兵力,为援军争取到时间,并且送出关键性的情报,说契丹没有辎重,饱掠无所得,有退兵的迹象;

第二、驰援时,李嗣源根据《孙子兵法》里“绝山依谷”、“依水草而背众树”的行军原则,从大房岭潜行出山,避开了平原地区,使契丹骑兵发挥不出优势;

第三、出山后,李嗣源为鼓舞士气,便身先士卒,亲自突入敌阵,往来杀敌,发挥了统帅的作用。使得晋军恐惧心理得以消散,在士气大盛之时,击溃了契丹兵,冲出山口;

第四、进军时,李存审命军士伐木为鹿角,立下栅寨,一边息兵驻扎,一边发弩射敌,成功推进到幽州城下;

第五、决战时,李存审根据《孙子兵法》“形人而我无形”的原则,采用虚实变换的做法来迷惑敌军,趁其狐疑不定之时,一击制胜。

从这个经典战例中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在决定是否要双线作战时,不能仅局限于纸面上的数据对比,而是要基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做出决策。战争有着高度的盖然性,只要统帅在战略方向上保持正确,而将领们的战术部署也执行到位,那么就有可能在劣势的战争中取得惊人的胜利。

在幽州之战中,我们也看到了幽州对于中原王朝的重要性。五代前期,中原王朝能够控制这座城池,将契丹遥制于关外。而到了后期,在石敬瑭将幽州拱手相让之后,后周与北宋在与契丹的交战中,也就只能处于不利地位了。

【相关文章】

拿破仑看了《孙子兵法》之后,为什么会流泪?

孙武是哪国人?他著写的《孙子兵法》何时才被重视?

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简介:《孙子兵法》有什么意义及影响?

孙武为什么会著作《孙子兵法》?他打过很多胜仗吗?

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简介:《孙子兵法》有什么意义及影响?

THE END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8354.html
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